薯类厂家
免费服务热线

Free service

hotline

010-00000000
薯类厂家
热门搜索:
技术资讯
当前位置:首页 > 技术资讯

搞公益就得忍受低工资吗

发布时间:2020-07-13 12:17:54 阅读: 来源:薯类厂家

环保主义者杨勇在三江源地区进行科学考察

12月17日,2010《中国公益人才发展现状及需求调研报告》发布,调查团队搜集了5000多个各类NGO(非政府组织,本文专指民间公益组织)的联系方式,最终拿到451个NGO的成功样本,涵盖草根NGO、社团、公募基金会、非公募基金会、国际基金会、国际NGO。

调研发现,NGO招人难是普遍问题,尤其是草根NGO,而对资源相对充裕的非公募基金会和公募基金会来说这个问题好得多,状况最好的是公募基金会。

在招人困难的原因上,“待遇低”是最重要的原因。调查显示:NGO从业者的薪资收入在5000元以下的约占90%,2000元—3000元段最为集中,占25.7%,无固定收入和月薪资在1000元以下的占到18.4%,5000元以上的有11.5%;近4成机构未给员工上社会保险;67%的NGO从业者表示NGO的工作强度非常大或比较大;20%以上的人平均每天工作12小时以上。

而在11.5%高于5000元收入的数字里面,薪资相对较高的国际NGO及管理人员又占了绝大部分。由此可见,中国NGO的低收入现象非常严峻。

目前中国NGO对人才需求迅猛,未来一年中,65.7%的机构有增加员工的计划,在最为缺乏的发展型人才中,筹资和公关传播岗位只有45.4%被满足,研究岗位只有30.1%被满足。但由于公益组织待遇低,发展空间狭小,公益领域内人才的快速流动难以弥补旺盛的需求。

调研显示,仅有12.4%的大学生明确选择公益为职业。而NGO在职人员中,尽管有80%的人表示愿意将公益作为终生的事业,并表示会留在本机构工作,但从实际情况看,近6成的机构有人员离职流失,其中近8成流向了非公益领域。

公益人才报告从侧面反映了中国公益事业面临人才缺乏的困境,一方面是公益机构纷纷表示难以找到合适的优秀人才,另一方面高素质、有潜力的人才因为资源等限制,不愿意进入公益领域。

对这种“有爱心、有激情、收入低、做事难”的中国公益人才现状,刘鸿儒基金会秘书长刘文华现场无奈地表示:很多人称我们的公益群体是“热情高高,智商低低,傻傻地做好事的一群人”。

作为一名从事公益事业已经有20年、创建著名NGO组织“地球村”的老公益人,廖晓义当年在美国弃读博士、放弃绿卡回到祖国从事环境保护的民间组织工作。20年间,她尝尽了中国公益人的所有艰辛。未来从事公益事业的人们,难道还要继续忍受低工资吗?

【即时通会员如是说】

个人认为,NGO应该分为两种人物,每种人物各持一种心态,NGO才能够良性发展。这两种人物分别是:一、明星人物,比如每个组织的领导者,他们在做公益之前本身已是公众人物,或在某一领域有一定的发言权了。相应的,财富积累基本也到了一定的阶段,这个时候可以不以NGO事业为生活来源;或者在做NGO的同时,有其他收入。二、普通人物。这种人物应该把NGO事业当做前期进入社会的积累阶段,比如应届毕业生,或者当做兼职来做,比如白领、自由职业等。只有这样,NGO特别是草根NGO才能发展下去。——马超

曾经和一个学生时代在NGO做志愿者的朋友了解过一些情况。她所服务那个NGO组织主要业务是为中小企业提供小额信贷,人员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专职人员和志愿者。志愿者只拿实习工资,工作一天有70、80元,大部分是在校学生;专职人员有的工资水平中等,一般员工几千元,负责人能够拿到一万元左右。NGO的收入偏低可能短期内难以破题,按国际惯例,用于管理费用的资金一般不超过捐赠收入的6.5%,如果一个NGO的行政成本过高,很容易让人质疑其合法性。——西铭

在我国人民的概念里,做公益就是赔钱赚吆喝。各种各样的志愿者也是如此,很多人去志愿服务都没有一分钱的报酬。我一直在想,如果说公益就意味着无限制的付出和无底线的回报,将来除了少数的有钱人,还会有几个人去做公益事业呢?毕竟人是要生存的,如果连饭都吃不饱了,公益也就成心有余而力不足了。看来我们真的要改变对公益的看法了,只有给现身于公益事业的人一些回报,我们的公益事业才会越做越大。——李特

所以我建议个人在财务尽量自由的前提下全身心投身公益事业,自己没有生存的后顾之虑,也才能真正的帮助他人。——笔笔的笔

给予一定的回报还是能够提高公益事业的普及率。有高工资作回报,虽然目的可能不那么单一,但是必定能让公益事业越来越庞大。——胡倩

公益事业的经济账,重在专款专用,信息公开,接受媒体和公众的合法监督。公益人员的工资与社会各行业平均工资水平保持一致,甚至稍高一些,还可以激励人们更多投入到公益事业。公益事业工作人员的低工资应该也只是短期的问题吧,当这个问题提上议事日程的时候,就离解决问题不远了。提高这些对社会贡献突出的人群的合理的工作待遇,也符合社会主流价值和民意。——刘鹏飞

公益组织,虽然是为了帮助需要的人,但它的运作毕竟是在商业的环境中,自然也应该符合商业规则。而低工资是违背商业社会中,吸引人才的要求的。我想,这可能是因为这些组织资金紧张所致吧。但,缩减员工工资,岂不是剥夺一部分人,来帮助另一部分人吗?也是不符合公益精神的。所以,要解决资金问题,还要想想别的办法。另一方面,在中国,义工一直是比较少的。我觉得可以鼓励大学生、白领周末去参加义工。我觉得难度并不大,你看奥运会、亚运会时大街上多少志愿者,而且一个个都是才貌双全的。公益组织的要求要低得多,应该不难找。关键是宣传和引导。——龙在天

做公益起码不该和生活冲突,要是与生活都冲突,公益的意义也就失去原本的色彩。在维护自身的基础上,进行的公益才是真有意义的公益吧。——杨文

其实很多大学生都乐于参与公益事业,很愿意去做志愿者,但似乎很少人会把公益当做正职来做,在大陆社工专业开的很少,火爆的都是金融、管理专业,这也说明由于公益行业的报酬远远少于金融经济行业,大学生在现实面前也就不愿意进入公益行业。不仅仅是政府需要对公益行当大力支持,社会上也需要给公益行业多点帮助,在人员、资金上面公益行业都处于劣势,不少公益机构的管理运作方式也存在不少问题,把公益行业改成像企业那样高效运作,理想和现实的结合也能早日实现。——高欣婷

就跟做好人一样,自己都没过上日子如何去帮助别人,如果把做公益当做是一份工作那首先得满足生活需求,否则再怎么做也无法坚持,这样不仅没做到公益反而变相成拖累,所以无论是帮助人还是做公益,首先解决了自己,然后才有能力去帮助其他人,这样才会推动整个社会往前进步。——程佳佳

如果将这个问题换个侧面,那就是“公益致富”的问题。是我们究竟应该鼓励有钱了再投身公益,还是有心就可以投身公益?从公益活动组织者方考虑,自然是有心则来,多多益善,但“有心无力”的公益志愿者却似乎是在无形中增加他们的负担。如果这样再推倒下去,就成了“富人公益”、“强人公益”了。这在今天,尤其是在社会经济尚未发达到可以支撑这种“富人公益”想象的中国,高工资与其说是难以实现了,另一方面也是难以忍受的。我们还拥有“有心即是公益”的淳朴社会想象,这是中国公益事业的希望。追求高工资者,不妨另谋高就,在业余来从事公益事业,做一个“有心有力”的公益活动者,这也未尝不可。对自己好,无愧于自己,无不满于社会,是最大的公益。——小迷

作为一名公益组织的普通员工,首先要有一颗热爱全人类的心,要愿意帮助别人,关心别人。但是,他也是一个普通人,也需要养老、买房、娶妻、生子。如果公益从业人员不能受到公正的对待,那么就会出现我们现在的状况,公益从业人员很少,或者只在年轻时从事。到了要负担家庭的时候,就不得不去找其他工作了。公益,顾名思议,对公众有益。那么从业者也是公众中的一员,不应该牺牲他们的收入,来有益于公众。谁都不应该牺牲。目前的状况,一方面也是因为资金不足。我想,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增强宣传,鼓励大家更主动、积极地出钱出力,以充裕慈善资金。同时,还要多多吸收志愿者。有的时候,我想周末去做义工,却找不到方便的渠道。这个问题耐人寻味呀。——陈晓龙

在很多人看来做公益就不应该讲究经济效益,公益就是不需要资金支持的,公益就应该是只讲付出不求回报的无偿的行为。但是公益活动也需要资金来维持运转,现在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重视公益活动的重要性,但是都不具备持续性,公益活动如果要持续进行下去的话需要有专项资金来维持,最起码要解决从事公益事业的人员的基本生活问题,同时通过公益活动来创造更多的经济价值。——程鹏丽

不应该打着公益的幌子压低工资水平,现在是经济社会,任何东西都需要资金作为支持,无论是从事公益事业还是其他,都有自己的财政预算,有可能公益事业的成本还要高一些,不应该因为公益就不谈钱之类的,这是不负责任的表现!——张欢

应该用社会财产来作公益啊,而不是用公益的牺牲来解决社会问题,这个出发点弄反了……——杨弼麟

我一直以为公益事业都是义工在做的。也曾想要加入某某组织做作义工。原来公益事业里也有长期工啊。既然是作为一个企业的,那当然得走商业运作路线,做着什么样的活就拿着什么样的工资啊。——潘昕妙

金昌订制工作服

海口职业装定做

zf制服订做